汪錫熊,男,1948年5月生,中共黨員,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溪口鎮(zhèn)石田村村民。1967年,汪錫熊的爺爺汪蓉舫答應(yīng)了當時的溪口鄉(xiāng)郵遞員,把送到村里的郵件一一送達村民手中。此后56年,兒子汪恒運、孫子汪錫熊先后接住“義務(wù)郵遞員”的接力棒,無論寒冬酷暑從不間斷。幾十年來,祖孫三代堅持為當?shù)卮迕翊托偶?、匯款單、送包裹,從未出現(xiàn)過一次差錯,也從未要過任何報酬,深受村民好評。汪錫熊曾獲評“安徽好人”等榮譽。
三代人的接力 只為踐行一句諾言
石田村是休寧縣大山深處的一個邊遠山村,有村民3000多人。線長點多,跑這條郵線的郵遞員只有一個,常常無法把郵件一一送到村民手中,只能交由私人代轉(zhuǎn),遺失的情況時有發(fā)生,郵遞員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
1967年的一天,時任溪口鄉(xiāng)郵遞員的老蘇,找到汪錫熊的爺爺汪蓉舫,請求其為郵局做郵政代辦,將郵件分發(fā)到村民手中。汪蓉舫老人是個熱心人,賦閑在家,覺得能為村民做些事是他的榮幸,二話沒說,便爽快答應(yīng)。自此,石田村大街小巷,每天都能看見汪蓉舫來回穿梭的背影,這一送就是15年。
1982年,汪蓉舫的兒子汪恒運退休后回到石田家中,考慮到父親年老體弱,行動不便,于是接起了父親的班,每天挨家挨戶送郵件,這一干又是22年。改革開放后,郵件激增,特別是多了不少來自港澳臺,甚至是國外的郵件。寄信者大多離家多年,地址和名字對不上,無法投遞。汪恒運老人就來回奔波、仔細打聽,讓許多信件“起死回生”。內(nèi)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位朱先生離家30多年杳無音信,突然來信打聽其舅舅一家情況,可其舅舅一家早已遷走,這封信便沒了著落。汪恒運老人看著信件,很是著急,就主動寫信給朱先生,告訴其相關(guān)情況。幾次牽線搭橋,終于讓朱先生和其舅舅家聯(lián)系上了,失散親人終獲團圓。
2004年,汪恒運80歲了,腿腳不夠靈便,于是送信的擔(dān)子又傳給了兒子汪錫熊。就這樣,汪錫熊“走馬上任”了,這一干又是19年。2009年,85歲的汪恒運過世,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兒子,這是自爺爺輩就傳下來的承諾,一定要堅持下去,千萬不能出差錯。
一輩子的堅守 鄉(xiāng)村郵差譽滿鄉(xiāng)村
一雙沾滿泥土的舊軍鞋,一件幾近褪色的舊軍衣。清晨的村莊略顯清凈,汪錫熊卻早早起床,來到家門口。這是19年來養(yǎng)成的習(xí)慣。
早上8點左右,郵遞員會把這個村所有的報紙和信件送到汪錫熊家,還有一些附近郵遞員搞不清楚的,找來找去找不到的,都放在他家里,然后由他分發(fā)出去。村子不大,但最遠的也有八九里地。汪錫熊說:早些年,除了信件,最多的是匯款單,有外嫁女兒匯給娘家的錢,有外出打工鄉(xiāng)親寄回來的工資。如今,快遞包裹幾乎天天都有,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通過網(wǎng)上購物,給家里的老人買衣服、買鞋子,快遞也都是集中送到他家。每件物品他必須親自送到收件人手中,若是加急件便立刻動身送過去。平時徒步,遠一點的就騎電瓶車。
十幾年的送信經(jīng)歷,有苦有甜,在獲得別人感謝的同時,也時常遭到家人的不理解。特別是在農(nóng)忙的時候,別人都在地里搶收莊稼,而汪錫熊仍然將投送信件視為頭等大事,為此沒少被妻子埋怨。但在汪錫熊的心中,送信不僅僅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,更是一份傳承三代人的責(zé)任。在石田村這個大山深處的村莊里,少了這最后一公里的“信使”,也就少了許多本應(yīng)準時到來的訊息。
每當看著一張張在外打工者的匯款單、一封封孩子們的錄取通知書跋山涉水送到鄉(xiāng)親手中,這是汪錫熊最開心的事。2021年8月的一天,大雨如注,郵遞員將一封某大學(xué)寄來的錄取通知書送了過來,汪錫熊拿上通知書就趕往收信人家中。恰逢這戶人家家中無人,汪錫熊就在門口耐心等著。直到半個多小時后,家中主人回來了,他把錄取通知書交到了收件人手中,當面簽字確認后才返回家中。
“他為人實在,又當過村干部,大家都信任他。哪個家里有點什么事,鄰里之間有什么疙瘩,也都愿意聽他的?!笔锎宓拇迕駛兲崞鹜翦a熊,都是稱贊。如今,汪錫熊除了義務(wù)送信件、包裹等,還時常走街串巷,給大家講講新政策,幫助調(diào)解一些矛盾糾紛。
“有人勸我進城跟著女兒一家一起生活,但我想起祖父和父親的囑托,還是決定留下來。”汪錫熊堅定地說到?!半m然現(xiàn)在信件和報紙少了些,但在每年寒暑假之際,還是有許多學(xué)生的成績單郵寄過來,還有少量的公務(wù)函,這些我都要送的。只要我身體干得動,我就會一直干下去?!保ㄘ?zé)任編輯:高晟寒 張慧)